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▌许多时候,你的判断并不是来自于你看到的真相,而是来自于心里预设的成见。
 
曾经亲眼目睹过这样的一个场面:
 
课堂上,老师盛出三杯水,用一次性纸杯装着,然后,跟教室里的全体同学说:“我在其中一杯水里加了点汽油,另一杯水加了点酒精,还有一杯水什么都没加,纯白水,请大家闻一下,哪一个杯子里是加了酒精的?哪一个杯子加了汽油?”
 
三个标明号码的杯子在五十多位同学的座位上轮番传递,每一个人都认真闻了闻杯子里的水,在笔记本上写下记号。
 
之后,老师说:“闻出两种味道的请举手。”一个、两个、三个……差不多十来个手臂犹犹豫豫地举了起来;“请闻出一种味道的举手。” 哗,二三十双齐刷刷地举起来,最后,“请啥味道都没有闻出来的同学举手。”一双、两双……零零星星,不超过五个人。
 
最后,老师露出狡黠的笑容,说:“三杯都是白水,我什么都没有加。”
 
可见,大部分人的判断不是跟着自己的感官认知走,而是跟着别人给你植入的想法走,即便是高智商的成年人。
 
催眠,就是别人在你的意识中预先植入成见,然后,你的判断基本上被成见所左右。
 
在这五十多个人中,有几个人啥味道都没有闻出来,他们是用自己独立的感官认知来做判断的,可惜,人数占比不到10%。
 
▌职位越高,离真相越远。
 
在我亲历的企业培训中,有一个课程终身难忘。
 
那天,培训师带领大家做了一个游戏。她让我走到门外去,关上门,然后把钥匙放在一个桌子上,扣上碗。现场的人员分成两组,一组是我的部下——亲信组,另一组是平时接触很少,其他部门的人——陌生组。
 
然后,培训师请我进来,说:“有一把钥匙,藏在碗底,根据现场人的提示,你把它找出来。”
 
我把目光投向我熟悉的团队成员,他们沉默不语,而陌生组的成员一致指向其中一张桌子,告诉我:“钥匙在那里!”
 
与此同时,我的秘书,指向另一张桌子,悄悄对我说:“就在那个桌子的碗底下!”
 
钥匙到底在哪一张桌子上?
 
我犹豫了片刻,看了一眼“亲信组”,发现大家都不说话,连表情、眼色里都看不到提示的痕迹,又看看我的秘书,对方的眼色也是情真意切地指向他提示的那张桌子,于是,我朝那张桌子走去,这时候,“陌生组”的同事们焦急地大喊:“错了,是这张桌子!”我根本不听,义无反顾地走向秘书给我指的那张桌子,揭开碗,发现没有钥匙——被骗了。
 
这是培训师专门设置的圈套。钥匙就是在“陌生组”指向的那张桌子上,扣在碗底下。
 
不是亲身体验,真的不敢相信自己会如此弱智。那么多人告诉我真相,我都不相信,却轻而易举地相信了秘书一个人给的虚假信息。
 
培训师用一个小小的游戏展示了当事人平时浑然不觉的弱点——因人废言。
 
无论多少陌生人告诉你真相,你都将信将疑,只有你信任的人告诉你的信息,你才会义无反顾地相信。
 
而职场的信任,往往跟熟悉有关。这就是为什么,领导的身边人总是近水楼台先得月?因为,“二号首长”通常拥有催眠一号首长的隐形能力。
 
大多数管理者做出判断的时候,心里都无意识地揣着被身边人或者他所信任的人所植入的成见。
 
职位越高,越值得周围人去催眠,因此,离真相就越远。
 
▌道德高地上,经常站着些蠢人,因为道德的“高尚”光环,人们经常忽视了本质的愚蠢。
 
前两天听到一则故事,一个小伙子为了试探女朋友是否对她忠诚,委托了一个私人侦探来测试女友对爱情的忠诚度。
 
受委托的侦探开着一辆豪华奔驰,诱惑女孩子上车之后,马上向女孩表示好感,当他知道女孩的日薪只有70元的时候,跟她说:我一个人很孤单很寂寞,给你两万元,能陪我过一天吗?女孩的内心挣扎了很久,终于答应。然而,当她跟男孩下车的时候,“很巧地遇到”了男友。男孩怒不可遏,斥责女孩:“他是不是给你钱?你是在做鸡吗?”女孩意识到,前面发生的一切,都是男朋友设下试探她的圈套,她怒了:“你每月挣两三千,也天天睡我,他睡我和你睡我,有什么不一样?”
 
两人不欢而散。
 
最后,屏幕上跳出一段语重心长的教化:“在这二十岁的年纪,没有什么比贫穷更理直气壮的了,如果努力上进、并且爱你,为什么就不能陪着他一起走向成熟和成功呢?为什么就不能忠于爱情呢?”
 
这一段话从道德的角度看,无懈可击,然而换个角度仔细推敲,问题就来了。
 
你穷,你用甜言蜜语哄姑娘上床叫做真爱,他富,他用真金白银为姑娘买单那叫嫖娼?你穷你有理,不花一分钱睡姑娘是应该的,姑娘跟你好就是爱情;他富他有罪,姑娘跟他好就是贪财,就是堕落。
 
一个成年人,自由支配自己的身体属于基本人权。女孩有权选择服从荷尔蒙的需要,和自己喜欢的男上床,也有权选择服从经济需求,跟有钱的男生上床。
 
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挥舞着道德的大棒,对她说三道四?
 
其关键原因,就是我们从小被植入一种道德暗示:“爱钱的是坏女孩、忠于感情的是好女孩”。
 
在这种暗示催眠下,爱情被赋予了过于崇高的定义,所有出于对感情以外的利益考虑都视为罪恶。
 
一个被"爱情道德"所催眠的人,永远不会用自己独立的大脑去思考一下:“努力上进的男生”就一定会成熟、会成功吗?衰老是一切生物经历岁月之后的必然结果,但成熟却不一定,许多人活到老死,依然愚蠢、幼稚。更何况成功从来都是少数人的事情,“穷”和“上进”并不必然通向成功。至于"爱你",现在爱你并不等于将来依然爱你,一生一世的承诺往往遭遇太多的变故。
 
同样,那些站在道德高地上倍觉高尚的人们很少想过:一个人有权选择自己的择偶标准,但无权指责他人的择偶观念。婚姻是食柜衣橱还是床笫之欢,青菜萝卜各有所好,这是每个人的自由。
 
寻求认同的社会,到处都是催眠的法场,要保持独立的理性,我们应该像法官那样,不仅要长两个耳朵,而且要同时听从各种不同的声音、不同的辩辞。
 
特别声明:本文为人文学者、经济学家林采宜的原创文章,未经授权,禁止摘编、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。转载请在文章标题下注明作者及出处。
话题:



0

推荐

林采宜

林采宜

84篇文章 6年前更新

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。现任华安基金首席经济学家、复旦大学兼职教授、中国金融40人论坛特邀成员,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特邀专家。

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