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 据不完全统计,2011年中国银行业共发行了约2.2万款理财产品,发行规模接近17万亿。发行数量和发行规模比2010年分别增长了100%和41%。银行理财产品的井喷式增长背后是信托业务的空前繁荣。数据显示,大凡年化收益率超过10%的理财产品,大多借道信托投资,而信托产品到目前为止兑付率为100%。

低风险高收益的信托产品看上去确实很美。它不仅吸引着身价数百万的中产阶级前赴后继,就连囊中羞涩的低收入阶层也频频通过亲友联盟,以团购形式组成“伪高净值客户”,越过监管规则的“投资者适当性管理”藩篱,蜂拥扑向各种资金门槛较高的信托产品。

就在这繁花似锦的盛夏,中诚信30亿矿产信托“出事的消息”在市场上不胫而走,给炙手可热的信托理财市场带来隐约的寒意。

中诚信托诚至金开1号信托资金用于对山西振富能源集团有限公司进行股权投资,根据中诚信托发行产品时的推介材料披露,这一信托产品的存续期为36个月,正常情况下,2014年1月31日才到期。

但是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,山西吕梁柳林地区的民间借贷资金链开始断裂,高利贷崩盘席卷了当地一些煤炭企业,中诚信金开1号所投资的振富能源集团也牵涉其中。大股东王平彦背负的高息债务高达50亿元,目前已被当地警方控制,振富集团从账面看,已经资不抵债。而且,企业由于高管涉案,正常经营受到严重影响。

一旦振富集团倒闭,按照现行的《企业破产法》,清偿分配顺序依次为,债权银行第一优先,其次偿还国税、地方税,复次偿还有担保债务,然后是无担保债务、清算破产费用,最后才是偿还股东权益。中诚信托诚至金开1号信托计划资金,对振富能源进行的是股权投资。在企业资不抵债的情况下,颗粒无收是大概率结局。

风险的黑洞已经非常清晰,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不禁转移到另一个意义更为深远的问题上来:中诚信30亿信托资产的沉没,最后该由谁来埋单?是发行信托产品的中诚信还是代销信托理财产品的工行?或者是购买信托产品的投资者?

根据笔者了解的数据,2011年信托公司的融资收益率大约在20-25%之间,而信托产品的平均收益率不过9-15%,其利差之大足以让我们定义该业务为高收益业务。也正是这种“高收益”,支撑着信托产品100%的兑付率,也就是业内常说的信托刚性兑付。然而所有的“高收益”后面必然对应的是高风险。自从2011年下半年以来,随着宏观经济增长的逐步放缓,高利贷崩盘、房地产资金链断裂威胁着越来越多的信托产品的资产质量,信托业的“刚性兑付”成为一个日益逼近的风险黑洞。以房地产为例,2012年全年房地产信托到期还款总额约2500亿元,仅三季度将超过1000亿元。

20%的融资成本只有凯歌高奏的暴利行业才能承受得起,比如在过去十年内曾经创造增长奇迹的中国房地产企业,而更多的时候,如此高的融资收益率会累积起一个随时可能融化雪崩的冰山。

遗憾的是,前赴后继涌向高收益理财产品的投资者似乎没有人意识到“预期收益率”和没有保本承诺的理财产品意味着什么。就基本的市场规则而言,金融产品的“高收益”通常包含风险溢价,但100%兑付率的繁荣表象上,使人们只看到“溢价”,没看到“风险”。似乎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和国债2倍甚至3倍的收益率是信托公司提供的免费午餐。

当风险积聚到信托公司扛不住的时候,谁来兜底?根据媒体披露的相关信息,山西省政府对中诚信事件“高度重视”,认为若不妥当处理中诚信30亿信托资产沉没的问题,“山西的金融生态都会因此受到影响”。从中国目前实体经济的生存状态,和信托公司的融资利率,我们不难推想,目前没有浮出水面的信托风险永远不只是山西那30个亿。比起临时的行政命令和领导指示,从制度上预先建立金融安全网,为可能出现的信托风险“兜底”,才是中国信托业和金融保险业应该深入考虑的问题。

银行存款保险制度,已经在酝酿启程,而为信托产品风险遮风挡雨的信托保险制度,何时才能上路?

话题:



0

推荐

林采宜

林采宜

84篇文章 6年前更新

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。现任华安基金首席经济学家、复旦大学兼职教授、中国金融40人论坛特邀成员,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特邀专家。

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