奥赛康以67倍的市盈率和72.99元的高定价深深触动了市场和监管当局的神经,昨天晚间, 证监会连夜出台《关于加强新股发行监管的措施》,于是,原定14日发行的5家新股均暂缓发行。
总体看来, 证监会连夜叫停新股发行的初衷不外乎以下两个方面: (1)刚刚实施的新股发行制度在市场实践中发现不如人意,监管层需要对制度设计的有效性和完善性进行重新审视与调整;(2)股票一级市场正式开闸以来,一方面是新股定价屡创新高,另一方面却是二级市场跌跌不休,监管层处于限制新股高价发行或者挽救A股市场跌势的目标而暂缓新股上市的节奏。
如何看待证监会暂缓新股上市的步伐,市场议论莫衷一是。笔者认为,如果是出于进一步完善设计的初衷,例如:“如果市盈率高于同业水平,需要在网上申购前三周内连续发布风险公告”,那么,属于警察调整可能存在漏洞的交通法规,应该予以理解和肯定。如果是为了抑制新股发行高定价,或者是扭转A股市场的跌势,即俗话说的“救市”。那就另当别论了。
首先,A股市场的涨跌是存量资金博弈的结果,资金流向新股还是现有的存量股票,是投资者的选择,监管层没有必要也不应该干预。监管层的角色是警察,负责维护公开、公平、公正的市场环境,不是投资者的衣食父母,通过干预股票交易价格的涨跌来保障投资者赚钱。
其次,在新股发行过程中,不同的行业、公司,估值标准不一样,对于成长性预期较好的新兴产业,投资者予以的估值经常不跟跟公司现有盈利水平——市盈率直接挂钩,青菜萝卜,各有所爱,有人喜欢低估值,有人喜欢高成长,只要在发行、交易过程不存在操纵、利益输送等违规行为,证监会理应不干预。毕竟,价格是市场给的,不是证监会给的。这样的市场才更像市场。
即便是在纳斯达克,也有很多公司盈利水平很低,甚至在财务上处于亏损状态,上市后仍然受到投资者追捧,美国的证监会从来不去干预上市企业的“市盈率”应该多少倍,他们只管在发行、交易过程中不许有违法违规行为。在中国,成长性好的企业本来就非常稀缺,如果市场看好某个新兴产业和高成长的公司,愿意拿银子投票,监管者理应尊重这种选择。
当然,新股发行的规则中的确也存在一些漏洞。
从IPO开闸至今,14家公布发行价的上市公司中有10家因为报价过高、资金超募而实行老股转让,合计套现资金34亿,而这14家公司的计划募资总金额原本才50亿,老股套现的资金居然超过了融资额,市场的资金不是流入上市公司,而是大部分进了大股东和风投的口袋。股市,本来是实体企业的融资渠道,做到后面,居然成了创始人和风投的套现渠道。这是制度设计上的漏洞。
此外,根据美国学者的研究数据,1980年至1996年纽约证券交易所、美国证券交易所、NASDAQ上市公司的424个存量发行案例中,公司内部人士(包括参与公司日常营运管理的公司董事、公司管理层、公司创始人等)的存量股票发行占20.9%,这些公司股票的收益率在之后三年为-15.66%,在之后五年为-33.33%,投资基金、信托机构等非公司内部人士的存量发行案例占79.1%,这些公司存量发行完成后,公司的经营情况则相对较好,三年股票平均收益率为11.66%,5年则为11.33%。这些重要的细节在IPO新规关于转让老股以调整市场供求的制度设计中没有得到充分重视,由于证监会在IPO存量发行中没有设置存量发行的上限,以至于发行伊始,IPO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老股套现运动。
三个月前,新一轮《证券发行和承销管理办法》落地时,市场普遍欢呼:证监会终于从家长做回警察,完成了监管机构在新时代的职能转型。而实际情况是,刚刚执行未满月的新规就被突然叫停,叫停之后会发生什么?刚刚落地的靴子又被挂了起来。
从长远来看,IPO的机车暂时熄火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证监会又想从警察做回家长。
0
推荐